進入構圖、閱讀理解、寫作與說話教學網站

  105年度 教材本位4層次閱讀理解提問及圖示策略發展網站(東信國小)

 結合多元表徵形式的閱讀教學方案之行動研究     雲遊三國藝精四方 影片

  104年度精進計劃以課本為主的閱讀理解教學歷程

  

深度閱讀進入文學寬廣的世界

體驗美感的悸動 經歷豐富的人生

在文字的流暢中找尋自己

跟自己對話

替自己的生活與生命找到更深層的意義

 

    閱讀是認識世界與自我的重要能力。教育部為推動學校閱讀風氣,投入大量經費,協助各中小學營造優質閱讀環境,以期能提升學生閱讀興趣與能力。到了學校為建立閱讀文化,無不積極辦理多元閱讀活動,購買大量書籍,建立閱讀典範楷模,以鼓勵大量閱讀的制度,來激勵學生。但是這一切的努力,卻沒有在PISA的國際測驗評比中讓我們的孩子在推論理解中得到高分,雖然這只是一個檢視我國學生閱讀能力的一種方向,但也讓我們再度思考閱讀教學真正的意義,並檢視教育現場中閱讀教學面臨的問題。

    讓我們將鏡頭轉到學校圖書館,由於自由閱讀時間不足,學生到圖書館多為找資料或者是閱讀頁數不多且畫面多彩的繪本認真閱讀,或許有時也有小朋友會拿起較具挑戰性的長文本故事書,但卻翻一翻就因為激不起興趣,或沒有閱讀長篇文本的習慣而作罷。現再回到教室的語文課堂上,老師認真的運用教科書中缺乏脈絡描述的短文來指導學生理解,但是這些非真實文本且沒有豐富描述支持的課文是無法讓學生體驗「深度理解」過程的,例如要了解友誼,除了讀語文課本中的文章外,或許以閱讀「湯姆歷險記」的精彩描述,透過文章中一幕幕高潮起伏的情節,讓學生真實感受到「有意義情境」下的友誼是甚麼,又由於長文本厚實的描述更可激起學生跟自己生活做連結的慾望,如此的閱讀歷程才是深度閱讀的體驗。文學是重要的,它可以讓學生在一個安全「實踐過程(practice run)」下經歷我們生活中所會面對的重要議題 ( Gallagher,2004),可惜的是以我們目前所用的教材及教學方法要讓孩子經歷上述的理解過程是非常困難的。

    根據Gagne(1985)在國際評量教育發展中心(NAEP)針對閱讀理解進行研究,提出4層次的理論架構,並將閱讀區分為4個階段來探討閱讀理解的過程。我們發現其中第一階段初步理解、解碼及第二階段文義理解、發展解釋過程,在目前教學現場中多有著墨,惟到第三階段推論理解、產生連結及第四階段批判的過程,在目前教學現場中較無發展引導策略,以致學生的閱讀理解仍停留在文本解碼的認識上。基於體認建立培養學生深度閱讀環境的重要,本研究嘗試重新思考語文教學的模式,藉由能活化思考的構圖策略,引導學生進行「猜測、舉例、比較、推論、提出意見」等5個動詞發展閱讀理解策略的教學活動,並以較具挑戰性的少年小說文本作為閱讀材料,讓學生體驗深度閱讀的歷程,並提升其閱讀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