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競賽--美人魚 、 水晶鋼琴 Kailing Wu 2015-09-30 09:32:18

這次教學主題是「 聽海說故事 」

   正濱國小位處基隆港東岸,正濱的小朋友最熟悉海,從一年級開始海洋教育課程小朋友熟稔海洋生物常接觸臨水活動。周遭天然的海洋教室是我們難得的資源以此為教學主題發展本校學校本位課程,在其他學科領域更融入海洋相關議題(包含藝術與人文課程、閱讀教育活動)。
美術教育應該是一種融合社會與文化的學習活動,它的目的是在幫助學生體會人類存在的多元意義以及感受視覺能力在理解文化議題上的重要功能。而將閱讀融入藝術教育,是一種讓學生主動學習文化藝術的好手法。 98年度六年級藝術與人文課程嘗試在課程中加入圖書館教育活動。「藝術欣賞課程」教學者依艾斯納DBAE-「藝術教育學科本位課程」講授知識,更引導學生學習如何「善用圖書館資源」。鼓勵小朋友在課餘時間前往學校圖書室找藝術家、藝術品資料並完成藝術報告書,透過閱讀教育手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拓展藝術知能成長。
   本單元以鑑賞導入創作的教學手法運用於課堂,更進一步介紹學生認識當代藝術、鼓勵學生多元創意。除從周邊社區文化找尋創作脈絡,更透過「中西方古典與現代藝術欣賞」拓展學生視野,培養孩子「國際觀」。從認識台灣當代藝術家、世界藝術作品活動中展開。透過藝術史名家的作品,讓學生瞭解藝術創作的多元性。
提示學生用自然環境中的材料、資源回收物或者現成物為材料,並將他們理解的各種創意元素(視覺元素、人文社會元素)重新轉化與象徵所達到的效果做為表現的動力。讓小朋友從不斷地蒐集材料、探索環境、嘗試製作的過程裏體驗各種不同的樂趣。以「轉化與象徵」的概念依照物體的形、色、體與質感進行裝置藝術創作。鼓勵學生以回收物品,發揮創意完成海洋意像作品。 

作品--海神波塞頓的水晶鋼琴

希臘神話故事的海神波塞頓喜歡音樂,常常拿著大海螺在海面上演奏悅耳的聲音。他最鐘愛的人是海精靈莎拉,於是他打造了一部水晶鋼琴要送給她。然而莎拉始終不願接受海神愛的鋼琴。
海神一氣之下,把水晶鋼琴丟進大海,這部水晶鋼琴隨著洋流漂流到正濱漁港,被我們撿回學校時已經破舊不堪只剩下水晶玻璃,於是我們運用淘汰的課桌椅和玻璃瓶重新修復它,讓神話故事裡海神波賽頓浪漫的鋼琴再度重現世間。

(造型粗設計、故事創作:602楊閔媛)

 作品: 歡樂一起來搞笑,邀你來扮美人魚

安徒生童話故事的美人魚出現在遊客往來的丹麥哥本哈根港邊。美人魚成了那裡的地標。
基隆港呢?這裡是國際港常常有郵輪停靠,過去有許多國際友人前來觀光,近年來也多了些陸客團,我們也來一條美人魚吧~
當代藝術就是要互動。
如果美人魚可以跟觀眾互動應該會很有趣!
缺雙手的雕像米羅維納斯,常常讓人搞不清楚她的手該遮哪裡?真是有趣。講到維納斯,我們聯想到了波提切利「維納斯誕生圖」像,嗯~在海面上誕生,很有海洋的感覺。
我們將希臘神話的維納斯和童話故事的美人魚結合做為創作元素。用淘汰的舊畫架支撐美人魚石膏胸像(上面有碎玻璃做成馬賽克鱗片),讓經過陽明海洋館的路人將自己的臉套上美人魚的身體,自由擺放自己的雙手在走廊上Kuso一下,拍張照當作在基隆旅遊的搞笑回憶。

 

(作品粗設計:602梁惠如)

 

這次的比賽比科展的難度還高

首先老師要帶領課程,讓全班的同學一起欣賞藝術名家的作品,還有裝置藝術的計巧教學接著,引導小朋友進入創作程序,把有趣的各種想法激發出來用藝術手法還進行創作。並且做設計圖的練習,然後用設計圖表現他們的想法。

第一階段競賽,老師用小朋友手繪的原稿參賽(當然,必須盯著小孩把手稿精緻化)

第二階段競賽,我們長達一個多月的蒐集材料、拆解、製作連星期六都到學校來敲敲打打。

然後,作品趨近完成的最後一週。(距離決賽日期前五天)老師開始嚴格的訓練小朋友說明自己的作品。說學逗唱樣樣來。

(不料又遇到高年級抽考...唉~先在的小朋友真的很可憐考試很多)

老師看待比賽,是否得獎看待很隨緣,不管有沒有獲獎,最重要的是小朋友在這學習的歷程收穫滿滿。更希望學生在整個藝術學習的過程能學習到很多(藝術史、藝術鑑賞、閱讀作品、閱讀故事)。

今年的比賽特別邀請林欣怡老師在週三下午和週六一起來參與在作品指導。兩位老師一起監督學生我們的作品比以前更棒。

終於,我們很順利的出賽。得獎訊息在這邊

 基隆港的美人魚

我們也邀請路人甲深美國小演藝圈的一哥 來扮一下。大家看!他很認真的演唷~~

 


 

 教學省思

從藝術家作品的鑑賞活動中,了解各種不同元素的重新轉化與象徵所達到的效果,理解其中的奧妙,並以之做為表現的動力。從不斷地蒐集材料、探索環境、嘗試製作的過程裏,體驗各種不同的樂趣。

關於材料與作品的關係,二者是互為主客體的位置,隨時變動不居的。自然環境中的材料,由於具有較多樣的形、色、體與質感,因此以「轉化與象徵」的概念來做為創作手法和觀念。
如:無拘束的活動空間,各種不同作品產生的可能性的存在,隨時都會有作品產生的偶然,小組共同合作、互相激盪創意的成就感….等,都是本次課程設計所欲提供的機會或情境。

此單元的目標,類似艾斯納(Eisner,1979)所提出的的「表出目標」,亦即「敘述一種教育的境遇」(educational encounter)。它確定學生工作的情境,將要研究、解決的問題,即將從事的任務等。但它不詳述學生將從這種境遇、情境、問題中學習什麼。(歐用生,民87)
當代藝術著重於回歸材料的精神性,材質不再是技術本位的範疇而成為作品思考的出發點,對於材料的各種面貌及特性的討論將提供給學生更豐富的探索、操作。

老師在介紹藝術家作品時,增加台灣藝術家之作品,且較具議題性的作品做為鑑賞內容,發現學生在鑑賞作品時發現作品的當代議題,小孩子有更深刻的切身之感,而更加的吸引學習注意力。
這次的教學我們更融入閱讀教育,以圖書館資源為創意發想的輔助,使的我們的作品能說故事,小朋友從故事找尋相關海洋的議題元素,很有創意又有趣。身為教學者,從教學與創作的指導過程發現孩子的進步真的很感動。


參考資料

書籍:
吳瑪俐(1989)。巴魯巴(和小朋友談現代藝術) 出版─東華書局
姚瑞中(2004)。台灣裝置藝術。木馬文化。
歐用生(1998)。課程發展的基本原理。高雄:復文圖書。
網站:
新竹教育大數位藝術進修網
http://www.aerc.nhcue.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