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教育研究院100年度
「教學中美感經驗的探索與課程建構」合作研究案
研究名稱:結合多元表徵形式的閱讀教學方案之行動研究
研究學校團隊:基隆市東光國民小學
壹、 研究動機
美感認知是認識世界的一種方法,不同於其他的認知方式,上述的認知情境能讓師生回到自己內在的體會及感動,激發學習動能的一種方式。
目前在學校的教學活動中,似乎忽略這類美感體驗的歷程,認為只有藝術教學才會有美感的存在,因為「美」的感受淪為是一種訓練、一種技巧,卻不是一種學習或教學型態與態度。從文獻中可知,藝術涵養想像力、藝術尊重獨特性、藝術活動能呼應多元、藝術鑑賞及批判的能力,更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這些都是在藝術體驗歷程中能讓學生感受及涵養的要素。而且「藝術」之所以「美」,在於每個藝術作品均以不同的表徵形式呈現藝術家的理念及感受,如令人感同身受的故事、讓人情緒激昂澎湃的樂章、發人深省的影片或引人進入冥想的畫作。這些藝術家表徵自己思維的方式,讓人進入美感經驗的歷程。
試想如果教師在平日教學中,就能以提供學生進入多元表徵型態的學習歷程,對學生或教師本身美感經驗的引發及學習是否有影養,是否能讓學生對於學習有另一種的體會,進而提升其學習興趣與成效,這是一個值得探討且有趣的問題。
本研究嘗試設計「結合多元表徵形式的閱讀教學方案」,藉由教師有意識地在課程教學活動中設計多元表徵形式的閱讀教學統整活動,啟動教師與學生的美感經驗,並藉由教與學歷程資料的蒐集,了解這種「結合多元表徵形式的教學方案」,如何讓美感經驗在實際教學情境中產生,並尋找其落實的途徑與條件。
貳、研究問題
一、 建構「結合多元表徵形式的閱讀教學方案」。
二、 了解「結合多元表徵形式的閱讀教學方案」對學習歷程的影響。
三、 了解在「結合多元表徵形式的閱讀教學方案」學習歷程中美感經研產生的時機、條件與狀態。
四、 了解「結合多元表徵形式的閱讀教學方案」執行歷程中,教師與學生美感經驗時機是否相應。